【深度點評】李迅雷:中國首次出現人口雙降,經濟繼續緩速下行
2016-01-27 16:21:51??????點擊:
中國首次出現流動人口減少
估計絕大部分人對今天公布的2015年度統計數據中,都沒有關注到流動人口數據的變化。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數據。因為GDP增速創25年來的新低,實際上是與流動人口的減少有很大關系。
從理論上講,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要素:人力資源、資本和科技進步,每一個要素都對經濟有貢獻。中國過去經濟的高增長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紅利,但這幾年來,企業主都在抱怨勞動力成本上升。
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16-59歲)從12年開始下降,15年已經是第四年下降,累計減少了1300多萬。而15年又首次出現了流動人口的減少現象,這應該是30多年來第一次。所謂流動人口,是指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城市分離的人口。
記得13年和14年,流動人口每年都增加800萬以上,總數達到2.53億,但15年居然下降了568萬。流動人口主要是農民工,這就意味著15年農民工進城數量竟然是下降的。
2010年的時候,農民工進城數量超過1200萬,之后每年增幅減少約200萬,按此速度降下去,則到16年降為零。沒想到提前了一年實現進城人口的負增長。估計15年上海、北京的常住人口都是下降的,今后全國的擁堵情況將隨時間推移而改善。
勞動年齡人口和流動人口同時減少,這應該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首次發生。勞動力是三大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所以,經濟增長實際上就是人口現象。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必然帶來經濟增速的下降。
勞動人口減少從供給與需求兩側掣肘經濟
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制造業的第一大國和出口第一大國,與過去勞動力價格低廉不無關系。如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減少了企業的毛利率,出現了產業向外轉移的跡象。所以,中國15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降至10%。故勞動力成本上升至少拖累了投資和出口兩駕馬車。
但從消費這一面看,由于勞動人口同時也是消費主體,尤其是25-45歲這一年齡段的勞動力,是購房和購車的主力。以美國和日本為例,當這一年齡段的人口下降后,住房和汽車消費額的增速開始下降。中國則15年開始,這一年齡段的人口數量也開始下降了。
中國在13年的商品房銷售面積超過13億平方米,14和15年均沒有超過這一歷史記錄。而中國汽車銷量的增速,也已經大幅下降了。因此,目前制造業上游出現嚴峻的產能過剩現象,實際上也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和流動人口減少有關。
感覺不少人還是對經濟的見底回升抱有很大期望,但人口老齡化和流動人口的減少,是難以通過政策刺激來改變的。
為何流動人口減少但城鎮化率還在快速提升
官方數據表明,1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提升了1.6%,盡管進城農民工數量是負增長。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還可以憑借城鎮化而具有巨大潛力。因為區域經濟增長在很多情況下是靠移民來推動的。
我們目前城鎮化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靠統計分類方法來實現的,即所謂戶籍的城鎮化或本鄉本土的城鎮化。并沒有帶來生產要素配置結構的相應變化。
不少人認為中國的戶籍城鎮化率還太低,所以,城鎮化對經濟拉動的潛力還很大。這么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中國過去的城鎮化是靠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工業來實現的,是低廉生產要素的提供方。如今,農民的市民化過程,則是需要通過政府舉債,擴大財政支出,提供公共服務來實現,這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限。
比較中美之間的GDP/M2,你會發現,目前中國投入兩元錢,只能創造1元GDP,而美國投入兩元錢,可以創造3元GDP。說明中國過去為拉動經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很大,這還是屬于欠賬式(虧欠百姓)增長階段。如今,到了舉債式(彌補社保缺口)增長階段,則需要付出的代價更大。如今后投下去3元才能創造1元GDP。
盡管我并不看好以提供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指導思想的城鎮化對經濟的提升作用,但我也不認為經濟會出現大幅下行。畢竟中國政府還擁有比所有國家都大的資產,如國企、土地、礦山、森林、水等資源。
資產如此之大,負債還可以繼續擴大,3%的財政赤字率應該大大突波。2016年估計是一個債券大發行之年。
(文|李迅雷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估計絕大部分人對今天公布的2015年度統計數據中,都沒有關注到流動人口數據的變化。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數據。因為GDP增速創25年來的新低,實際上是與流動人口的減少有很大關系。
從理論上講,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要素:人力資源、資本和科技進步,每一個要素都對經濟有貢獻。中國過去經濟的高增長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紅利,但這幾年來,企業主都在抱怨勞動力成本上升。
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16-59歲)從12年開始下降,15年已經是第四年下降,累計減少了1300多萬。而15年又首次出現了流動人口的減少現象,這應該是30多年來第一次。所謂流動人口,是指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城市分離的人口。
記得13年和14年,流動人口每年都增加800萬以上,總數達到2.53億,但15年居然下降了568萬。流動人口主要是農民工,這就意味著15年農民工進城數量竟然是下降的。
2010年的時候,農民工進城數量超過1200萬,之后每年增幅減少約200萬,按此速度降下去,則到16年降為零。沒想到提前了一年實現進城人口的負增長。估計15年上海、北京的常住人口都是下降的,今后全國的擁堵情況將隨時間推移而改善。
勞動年齡人口和流動人口同時減少,這應該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首次發生。勞動力是三大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所以,經濟增長實際上就是人口現象。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必然帶來經濟增速的下降。
勞動人口減少從供給與需求兩側掣肘經濟
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制造業的第一大國和出口第一大國,與過去勞動力價格低廉不無關系。如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減少了企業的毛利率,出現了產業向外轉移的跡象。所以,中國15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降至10%。故勞動力成本上升至少拖累了投資和出口兩駕馬車。
但從消費這一面看,由于勞動人口同時也是消費主體,尤其是25-45歲這一年齡段的勞動力,是購房和購車的主力。以美國和日本為例,當這一年齡段的人口下降后,住房和汽車消費額的增速開始下降。中國則15年開始,這一年齡段的人口數量也開始下降了。
中國在13年的商品房銷售面積超過13億平方米,14和15年均沒有超過這一歷史記錄。而中國汽車銷量的增速,也已經大幅下降了。因此,目前制造業上游出現嚴峻的產能過剩現象,實際上也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和流動人口減少有關。
感覺不少人還是對經濟的見底回升抱有很大期望,但人口老齡化和流動人口的減少,是難以通過政策刺激來改變的。
為何流動人口減少但城鎮化率還在快速提升
官方數據表明,1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提升了1.6%,盡管進城農民工數量是負增長。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還可以憑借城鎮化而具有巨大潛力。因為區域經濟增長在很多情況下是靠移民來推動的。
我們目前城鎮化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靠統計分類方法來實現的,即所謂戶籍的城鎮化或本鄉本土的城鎮化。并沒有帶來生產要素配置結構的相應變化。
不少人認為中國的戶籍城鎮化率還太低,所以,城鎮化對經濟拉動的潛力還很大。這么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中國過去的城鎮化是靠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工業來實現的,是低廉生產要素的提供方。如今,農民的市民化過程,則是需要通過政府舉債,擴大財政支出,提供公共服務來實現,這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限。
比較中美之間的GDP/M2,你會發現,目前中國投入兩元錢,只能創造1元GDP,而美國投入兩元錢,可以創造3元GDP。說明中國過去為拉動經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很大,這還是屬于欠賬式(虧欠百姓)增長階段。如今,到了舉債式(彌補社保缺口)增長階段,則需要付出的代價更大。如今后投下去3元才能創造1元GDP。
盡管我并不看好以提供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指導思想的城鎮化對經濟的提升作用,但我也不認為經濟會出現大幅下行。畢竟中國政府還擁有比所有國家都大的資產,如國企、土地、礦山、森林、水等資源。
資產如此之大,負債還可以繼續擴大,3%的財政赤字率應該大大突波。2016年估計是一個債券大發行之年。
(文|李迅雷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上一篇:【深度點評】朱海斌:四季度GDP增速小幅降至6.8%,雙速經 2016/1/27
- 下一篇:2016 降薪潮可能拉開序幕,三類人首當其沖 20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