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最好的20元香烟,外国香烟,阿里山香烟价格表,黄鹤楼烟

你的位置:首頁 > 熱點資訊 > 專題報道

波士頓咨詢回應“中國制造成本只比美國低4個點”

2015-09-23 15:01:01??????點擊:

    即便中國的制造成本較高,很多企業還是愿意選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這是因為如今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已不再來自低工資,而是基礎設施、物流體系、產業集群等組合在一起所構成的制造業生態優勢。未來,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將是提升中國制造競爭力的最有力途徑之一

    9月17日刊登周其仁教授在弘毅論壇上的演講“中國經濟怎么才能好起來”,周教授引用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全球制造業成本變遷報告》(The Shifting Economics of Global Manufacturing——How cost competitivenessis changing worldwide)說,“如果以美國制造業的成本為100,那中國是96,只比美國低4個點。我沒有料到這么快中國的成本優勢就沒有了,十幾年的時間就沒有了!”

    演講刊出后,一些讀者對波士頓咨詢公司報告的結論提出質疑,一些讀者希望了解該報告的研究方法,財經十一人就此問詢了波士頓咨詢公司相關人士,作答如下:

Q: “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是96,即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這種說法確切么?是報告中的說法么?

 

波士頓咨詢(BCG):是的,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同一件產品這種說法并不十分嚴謹。請注意,該成本指數是多種工業產品的平均指數,并非指任意企業制造的任意產品。以計算機及電子產品和服裝這兩大類產品為例,它們對應成本平均指數分別為87和88。在中國生產這兩類產品的企業顯然會獲得明顯的成本優勢。然而另一方面,我們的分析顯示,由于美國的能源成本優勢,中國化工產品的成本指數為110,顯然在美國制造這些產品更為有利。總而言之,96的成本指數不是指所有產品,而是多種產品成本指數的平均值。
 
Q:報告中提出的制造成本指數是用什么樣的方法計算出來的?
 
BCG:為了保證成本指數的全面性和準確性,我們盡可能在計算中囊括企業面臨的所有制造成本,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使用的勞動力和消耗的能源、生產工具和制造設備以及生產涉及的日常開銷,例如管理成本和場地成本等等。
 
    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我們調研了各個國家各行各業的28.7萬家企業。我們數據來源來自經濟學人智庫、世界銀行以及國際能源機構。除了數據挖掘以外,我們還與跨國公司客戶合作,這些企業在中國和美國兩國都有運營。他們的實際經驗與我們的指數得出的結果非常接近。因此我們對該指數的研究方法非常有信心。
 
Q:有讀者指出,貴公司報告的計算方法中,“其他成本”這一項占79.2個點,所占權重過高,而且所有國家的“其他成本”都差不多,這使報告的結論令人生疑。
 
BCG: “其他成本”一項,各國數值比較接近的原因是由于其他成本中的80%是原材料和零部件,我們認為在全球化的今天,這些原材料和零部件都是全球采購和生產的,它們的成本不會因為國家的不同的而產生太大的差異。
 
    類似的,我們的成本指數并沒有將制造完成后的運輸和物流成本計算在內,因為這些成本會根據采購方所在地的不同而發生巨大的差異,難以進行統計計算。如果產品需要跨國運輸,那么它產生的物流和運輸成本會相當高,足以抵消制造國的相對成本優勢。回到上面的例子,如果美國公司制造化工品后,這些化工品又作為原材料輸送到中國,那么這個過程中的物流成本遠高于節省出來的制造成本。因此即便中國的制造成本較高,很多企業還是愿意選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這就是成本優勢的重要性不斷降低,而產業集群等其他制造優勢地位不斷提高的原因。最后,另外一部分沒有計算在內的是一些“軟性”成本,例如監管和稅收等。
 
Q:無論如何,中國制造的成本在迅速提升,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制造如何打破成本制約以獲得更好地發展?
 
BCG:毫無疑問,中國制造業不僅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并且將繼續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關鍵角色。
 
    首先從國內角度講,中國制造業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1億個,制造業產值對全國GDP貢獻接近30%。從國際角度講,中國去年出口額超過2.3萬億美元,仍舊是全球最大出口國。自2010年首次超越美國至今,中國連續毫無爭議地蟬聯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制造業的崛起速度極為驚人,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總附加值占比從1998年的3%,急速上升至2013年的21%。此外,很多跨國公司依舊選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服務于本地和全球市場。單從這一點,我們就能看出中國制造業依舊占據比較明顯的比較優勢。
 
    深入分析企業行為背后的戰略動機,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不再一味追求“最低成本”,而轉而尋求制造業的“最優成本”。這意味著制造業落腳點的選擇不再僅僅依據某個單一的指標——例如勞動力成本,而是對該國家和地區的人才、技術、創新和供應鏈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不同類型產品的“最優成本”生產地有可能是不同的國家或地區。
 
    由于以上原因,隨著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的變化,每種產品在哪里生產最為合適也是一直在變化中。例如在中國,工人工資的快速提高一方面刺激了國內消費,但另一方面也推高了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按照生產力調整后的制造業工資在過去十年內幾乎翻了一番。因此在這一時期內,玩具、鞋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同時其他欠發達國家開始逐漸顯示出競爭優勢,成為這類較簡單產品的制造地。
  
    另一方面,中國目前增長較快的出口產品中,包含那些更為復雜及有附加值的品類,例如電子產品和汽車。此外,在關稅減免政策的鼓勵下,過去有大量零部件進口到中國,在中國組裝后再次出口。在1995年-2005年間,此類貿易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5%,然而在過去3年中,此類貿易對出口額的增長貢獻基本為零。這也體現出中國制造業的優勢正在發生轉變。
 
    綜上所述,中國依舊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業國家之一,并且占據比較優勢。但是,如今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已經與過去幾十年不同。現代制造業上需要一整個生態體系:好的基礎設施、物流體系,這些都需要有機地組合到一起。因此,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將是提升中國制造競爭力的最有力途徑之一。
 
    中國政府推出了一些扶植制造業的政策組合,例如大力推行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這展現出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我們相信中國的制造業企業將從這些政策中受益。尤其在智能制造這一領域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可喜的跡象,例如在新技術的引進中,中國并沒有落后于傳統的工業強國。中國制造企業的機器人技術采用速度比其它國家更勝一籌。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以及韓國的機器人技術采購量占全球總量的近80%,這一比例預計將在未來十年內保持穩定。而BCG的分析研究顯示,走在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前沿的國家,將在勞動力成本節約方面獲得最大收益,這將對不斷上漲的制造業成本起到重要的緩解作用。